這個部落格開這麼久了,承蒙許多人不棄,讓它陸陸續續還有一些人看。當然,我相信這是由於NBA本身在台灣有許多人關注的緣故。我喜歡馬刺、研究馬刺,自然會吸引有相近喜好的網友們來瀏覽。

最近我開始思考人生的方向,大致上來說,會希望能夠累積更多的相關作品。除了在NBA這個領域之外,其他的運動也要開始涉獵一些。老實說,我看棒球的時間比籃球還要早,早在職棒三年就進場看球了(那時候我應該是七歲左右),由於家就在以前的臺北市立棒球場附近,是具有一些地理優勢。

之所以後來籃球成為我主要關心的運動,純粹是因為中華職棒不爭氣。接連爆發的簽賭案就不提了,職棒十年味全龍拿下三連霸,緊接著馬上宣佈解散,而我一向是個死忠的龍迷。這讓人要怎麼看下去?加上後來(其實我不太記得究竟是何時)CBA也倒台,國內的體壇讓人十分心灰意冷。

味全解散那年我14歲,國二。也正好是那一年,馬刺進入我的生命中,從此開始了我跟NBASpurs的不解之緣。時光飛逝,從我開始看NBA的那年起,馬刺陸續拿了三個冠軍,也經過了許多關鍵時刻。David Robinson的退休,ParkerManu的先後崛起,馬刺從雙塔和內線inside out為主的打法,逐漸轉變成為現在三巨頭加上一票射手的形式。然後看著DuncanManu漸漸年華老去,在僅剩的時光中要奪冠,大概只剩下今年了。

扯遠了,我最近在思考一個議題:運動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競爭是我得到的其中一個答案。不只跟別人競爭,也和自己競爭。一般人的運動就可以略見一二,有持續運動習慣的人應該多少都會感受到要維持一個習慣的不易。每天出門跑三千,當有一天寒流來襲,要從被窩起來需要多大的勇氣。更別提那些以運動為生的傢伙們。你投入、付出,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只因為別人比你投入更多,練得更勤,更拼,甚至只是單純天賦比你好,你就終究只能活在別人的影子下。職業運動,原本就是這樣一種現實的東西。

但社會上哪個行業不是呢?什麼地方可以保證努力一定有收穫?你沒有找到自己的天賦,入錯行投錯胎,當然苦幹實幹比不上人家躺著幹。運動界相較之下,已經算是個沒那麼黑、比較單純用實力決勝負的地方了。當然這裡先不討論黑哨、假球以及各種超自然力量的現象。

我一直認為,運動員是現在人能接觸到的對象中,最接近「戰士」的一群人。他們必須持續鍛鍊自己的體魄,在競技場上不停和對手直接面對面對抗,並且忍受各種無聊的訓練甚至是傷痛的折磨,靠著耐心、毅力和不間斷的付出,才能擁有在舞台上光鮮的一面和傲人的成績。而球迷們在支持球員時,除了看重場上的球季和各種精彩演出之外,其實多少也是對這種「醜小鴨努力變成天鵝」的故事心嚮往之吧。不管在怎麼天才的球員,也是一步步從國中、高中等一路努力走上來的,每一個成功的球員背後,多少都有屬於自己,走過自己的英雄旅程。

於是乎,我開始想要來傳達這樣一份感動。老實說,國內的各種職業非職業運動已經被長久以來的風氣和劣習搞爛得無以復加。短視的教練、無知的選手,以及只看重成績只想抱大腿的政府官員,在加上現實的大眾推波助瀾,讓絕大部分的體育活動十年寒窗無人問,而想要出頭的教練更是不擇手段地幹著各種惡劣的勾當。操球員、把球員騙給經濟公司、和國外球隊掛勾等等,也有為了頭路不顧球員死活的。總之這是一個不成熟又沒什麼市場的大環境。

想要把這樣單純的感動傳達出來,就必須有平台以及題材。於是我想到了這個部落格,也如同這篇文章的標題:不只是馬刺工房。過去的我寫馬刺,總著重在理性分析,將所有客觀的因素累積起來之後,加以統整,最後給個結論。寫國外的運動可以這樣寫,可是一旦把焦點回歸到我們自身,就不能忘記「球迷」這個身份。理性的看球當然是一種方式,但如果沒有那最初的感動,其實是很難吸引到原本沒有看球或運動習慣的人的。而我想要做的,就是藉由文字和一點點的圖片,來傳達這樣一份心意。

「鄭達鴻在九局下半兩出局,從高建三手中擊出右外野方向再見全壘打,終場興農以六比四獲勝。」這樣寫,你一定沒有辦法感受到當天新莊球場在九局下半兩出局兩好兩壞一二壘有人興農三比四落後一分的氣氛凝重,以及球被擊出後清脆響亮然後直射右外野看台讓外野手都放棄追逐的爽快,還有全場一壘側牛迷瞬間爆炸歡呼,狂喊鄭達鴻名字的瘋狂。而事後看大餅林岳平救援失敗落寞的身影,以及回想沈鈺傑在八局的關鍵三振,當然還有達鴻球一擊出去就高舉雙手昇龍拳的豪邁,都在在令人難忘。而這是三年前的事情了,至今還歷歷在目。

我想傳達的就是這樣一種感受。而這裡,就將是一切的起點。

不只是馬刺工房的馬刺工房,請多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rim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